第二,产能过剩的评判依据是当前的世界装机需求,没有动态考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以后的需求。
盛来运:女士们、先生们,各级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为了加强统计新闻宣传工作,更好的为新闻界的朋友们乃至社会各界公众做好统计新闻服务,国家统计局决定新增设一位新闻发言人,就是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盛来运同志。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这五方面共同推动了10月份消费市场有很快的增长。从10月份消费数字角度来讲,也带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从环比来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上个月增长了0.8个百分点,虽然比9月份回落了0.3个百分点,但也在继续加快。1-10月份全国汽车的生产量突破了1000万辆,而且销售量每个月都是大幅度的增加。
至于民工荒问题,由于现在没有数据,还不好说。第四,咱们的消费热点很突出,尤其是汽车的消费。建设低碳城市,首先是要制定低碳城市规划,这里的规划主要是指一个城市的整体定位和整体战略规划,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低碳城市四重奏城市是一个社会生态大系统,低碳城市需要社会各界从各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集合而有机地构成。然后按照既定的规划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引进和鼓励低碳人才、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随着建设小康新农村的深入推进,如何建设低碳新农村值得规划、部署和行动。除了多种树、多搞绿化外,我们更要侧重在一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是否生态地工作和生活着,是否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合理的社会资源、更强的低碳意识、更从容的低碳心态,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内容最终将影响着一座低碳城市的良性累积总和。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以低碳为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实践道路,而建设低碳城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结构性中坚力量和坚实基础,值得系统地研究和推进。建筑房产:积极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推进低碳住宅和环保型建材的建设、使用,减少对耕地和森林、绿地的占用。
低碳城市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体系和战略以及实施步骤,关键途径又是什么?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其实也是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总和,其最关键的途径就是节能。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国际新兴产业合作尤其是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积极培育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样重要的是,低碳消费将从源头上促进企业注重低碳生产、多出低碳产品。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包括对我国的影响尚未结束,全球经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缓慢增长,我们也仍处在需要保增长、拉内需、促就业的重要进程中。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曾指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老百姓全面理解气候变化,以正确引导其消费行为,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胡锦涛主席又于2009年9月21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重要讲话,其中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做强低碳能源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全体国人的梦想——拥有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另外,低碳旅游、低碳购物、低碳装修等等都将应低碳市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和低碳消费行为而生。
我国各地的城市正同时面临两难,既要保护产业、企业的稳定发展,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只能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大道,主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善和提升产业结构,从政策和舆论上引导和培育节能产业的成熟、壮大,以及促进节能意识在市民心目中的常态化。建设低碳新农村当我们把目光紧锁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市民的生活消费时,不能忘了农村在低碳节能上的巨大可为空间。
2009年4月举行的G20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已达成共识,共识中各方承诺采用低碳经济的绿色经济恢复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政府及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更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吸引更多科研机构、高新企业针对以上四大支柱性产业领域开展节电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学界互动的良性战略联动关系。
生态在我们的日常理解中,往往代表自然环境和景观,但这远远不够,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环境的改善。把节能和减排分开来看待,是因为节能更侧重对能源的节约和利用效率,而减排则侧重减少对空气、水体、土壤以及人体健康等的污染或负担。交通物流:提高新能源汽车在交通中的使用比例,加大对尾气排放不达标或耗油型机动车辆的控制、限制,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化工化纤:有效推动化工化纤产业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道路,推动产业整合朝技术型、安全型、集团化方向发展。过低碳生活,做低碳市民建设低碳中国和低碳城市归根究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企业要做低碳企业,市民们要力争做低碳市民,只有当低碳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自觉意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倡导、行为上的刻意克制时,我们便离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不远了。能源电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适当发展生物能,因地制宜发展潮汐能、地热能、水电,加大对电厂节能减排的技改支持力度。
低碳城市三部曲如果说低碳城市有三部曲,以构成系统性的格局和品质,那么这三部曲应该是:生态、节能、减排。农村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仅从节电一个方面来举例,假如每个人每月节约一度电,那么一年下来我国仅此一项就节约了约100亿度电,相当于减少6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省360万吨煤,也相当于种植了3.5亿棵树所形成的碳汇,这样的效果不可谓不惊人。
在全球化、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今天,经济发展上不去,生态也将失去可持续的依托基础,而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发展节能型、减排型的产业经济,并要依赖于公众的共同营建,重视产业活动之外的生活节能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新能源,进入新能源领域之后,新能源产业的利润率确实有所下降。
按照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来看,一个产业过剩的标志应该是投资该产业无法获得利润,在发生亏损之后部分企业被迫退出来达到供需平衡。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那就是行业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而是受少数部门政策变动的影响极大。
显然,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并没有处于这种状况,一些新能源企业例如太阳能光伏企业仍然利润颇高,这也是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这时候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就纷纷游说政府,提出产能过剩论,要求政府限制新的投资者进入,以避免其利润下滑。当然,一个产业的过剩并不能根据其他国家的情况直接对比,最具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市场。此前,笔者就曾经在《新京报》撰文,认为新能源产业并没有过剩,而现在科技部的报告进一步证明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判断过于轻率。
政府宏观决策部门需要注意的,是削减政府部门的投资权力,有效遏制国有部门的投资冲动,这才是防止投资过热的有效途径。如果再让政府部门决定新能源产业的准入,新能源产业就不可能进入一个高效率的健康发展状态。
如果政府可以有效地判断市场供求,那么我们坚持搞计划经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产业的过剩与否不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供需状况,而是和国际市场紧密相关。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风险不在于市场,而在于政府和国有部门。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政府部门都不可能判断市场供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指望某些部门能够准确判断供求趋势,那更是缘木求鱼。
而游说的重点部门是工信部和发改委这样的产业宏观管理部门,如果这些部门接受了产业过剩的观点之后,很可能减少新投资的审批。正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做了很多应当由市场来决定的事情,导致市场效率低下,供求矛盾无法调节,我们才摈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让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而中国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对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表示了质疑,据知情人士透露,科技部报告得出结论认为,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从我国新能源产业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新能源并不是过剩了,而是远远不足。
而一旦产业发展由政府部门说了算,看似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实际上是破坏市场规则,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实际上,从目前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新能源仍然需要大力扶持和发展。
但如果把某一方面的看法作为产业准入的依据,则会损害市场公平和效率。其次,全球化时代的供求关系更加复杂。
对于我国需要限制或者鼓励发展的产业,完全可以通过税收、财政或者金融等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而不能用行政审批的手段加以干涉。(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博士 周城雄)。